「吸毒隊」明星列表大全,你知道和不知道的都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吸毒派對

不管大腕還是無名小卒,不管是娛樂圈人士還是城市小青年,在集體性的吸毒派對中,他們以毒結緣並視彼此為知音,宣告著一種吸毒亞文化的形成——吸毒不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毒癮,毒品已經成了圈子人際交往的新工具。

在特定群體內,「high」甚至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時尚,一個用來劃分是不是「同類」、是否具有共同審美和生活趣味的標準。

文章選自2009年度第382期南都周刊,原標題《吸不吸?這可是最高「禮遇」》

民謠圈發生了兩件事情:

一個民謠歌手吸毒被抓,而另一個民謠歌手拿了諾貝爾文學獎。

拿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是鮑勃·迪倫,吸毒的是宋冬野。

吸毒明星多

美國女星安吉利娜·茱莉2009年曾自爆隱私說:「我嘗過這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毒品,甭管是古柯鹼還是大麻,我都知道是什麼味道。

與茱莉有同好的中國同行們從來沒有如此坦誠,但時不時會有「朝陽區群眾」發現明星吸毒,超高能E姐盤點了被曝光的娛樂圈吸毒明星名單,最新一位是唱《董小姐》的宋冬野。

宋冬野的跌宕起伏,不過是娛樂圈內涉毒人士的命運縮影。

自搖滾歌手羅琦成為首個被爆吸食毒品的圈中人之後,「吸毒」一詞就像附骨之蛆一般,與娛樂圈如影隨形。

近二十年來,被公開曝光與毒品有染的明星雙手雙腳都數不過來。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超高能E姐,紅框處為已故藝人

無名小卒更多

「大牌沾毒被爆出來才算新聞,圈內好這口的無名小卒更多,只不過誰關心呢?」叼著根紅塔山的大偉(化名)任由煙霧從嘴裡絲絲縷縷地冒出來,渙散的眼神顯示出面對「娛樂圈有多少人吸毒」這個問題的滿不在乎。

這位年僅25歲的導演出身於國內某重點藝術院校的導演系科班,目前主要靠接些小打小鬧的廣告或小成本的數碼電影討生活。

與他交往最密的,幾乎都是製片人、編劇、被經紀人帶著四處出擊尋找出鏡機會的小藝人等娛樂圈的中流砥柱。

一天要抽兩包煙的他也毫不避諱自己曾吸食大麻的經歷,仿佛這跟抽菸一樣稀鬆平常。

「有時參加聚會會跟朋友一起抽一些,不過次數不太多。

」在他看來,「飛葉子」(抽大麻的俗稱)在圈內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司空見慣到沒人覺得這是「吸毒」。

大偉參加的涉麻聚會一般在相對固定的朋友之間召集,參與者也幾乎都是「圈裡混的」。

在酒吧包房或者其中某人的工作室,大家就著點啤酒,從八卦談到新片,從談藝術到瞎扯淡,微有倦意時總有人恰到好處地奉上能讓大家精神振奮的「靈丹妙藥」。

一根卷了大麻的香菸可以在眾人手中傳遞,供大家在吞雲吐霧中共登「縹緲」、「愉悅」、「洋洋自得」的「美妙境界」。

這種當今世界上最廉價也最普及的毒品,在此成為了釋放壓力的捷徑、靈感迸發的催化劑,以及溝通感情、達成默契的理想平台。

「吸大麻在玩搖滾樂的人中間更為普遍。

」大偉說,早年搖滾樂手為了能夠保持體力和狀態,「飛點葉子」再上台很常見。

特別是吸食大麻後,聽覺、感官與平時相比更為敏銳,讓人覺得大麻成為靈感之源,更加深了對它的依賴。

時間久了,在圈中形成風氣,甚至一些對搖滾樂不求甚解的樂迷也想嘗試借「飛葉子」來理解自己喜歡的音樂。

圈內有個廣為流傳的笑話說,有個年輕的搖滾樂手在吸食大麻後自覺才思泉涌,飛快寫下了幾句自認為平生最成功的歌詞,藥勁兒過了之後,他發現紙上寫的是:香蕉很大,香蕉皮更大。

北京某演藝公司資深經紀人曲亮(化名)所接觸的娛樂圈吸毒人士中,就有人聲稱能夠通過吸毒獲得創作靈感。

「有個很著名的音樂製作人跟我們說過,他high了之後感覺監聽器音箱裡面冒出音符。

曲亮認為,除了這些堅信毒品能帶來靈感的「癮君子」之外,壓力大、尋求刺激、精神空虛,也是娛樂圈內人涉毒的主要原因。

「沒成名的拼了命想出頭,成名的想永遠保住自己的地位,可藝人也是普通人,也難免有狀態起伏,有時遇到挫折,內心的恐懼和壓力不是旁觀者所能想像的。

如果這時候有機會接觸到毒品,讓他感到可以獲得解脫,哪怕只是暫時的,以後就很難逃脫誘惑。

至於某些已經功成名就的明星,有錢、有閒,生活里很難找到其他樂子,靠賭博、吸毒來尋求刺激和快感,就更不難理解了。

」曲亮說。

幾年前,歌手周彥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爆料稱,國內某些一線女明星靠吸毒來減肥,這種情況,在曲亮的圈內生涯中也並不鮮見。

不少藝人是藉助抽菸來維持體型,還有些初涉螢屏的新人聽說吸毒能減肥,就去嘗試毒品,希望瘦一些上鏡可以更好看,由此得到更多的機會。

甚至,少數無知的少男少女進入娛樂圈後結識了喜歡「這口兒」的製作人或導演,會不惜以培養同樣的「興趣愛好」為途徑來博取好感。

不過,周彥宏所接觸的圈中涉毒人士究竟以什麼毒品來「high」,他表示並不知情。

「吸毒的人會以此來結成小圈子,我不是這個圈子裡的,人家不會告訴我,更不會在我面前玩。

北京市禁毒志願者總隊副總隊長石建春在多年的禁毒教育經歷中發現,娛樂圈是吸毒高危人群。

當下大行其道的搖頭丸、K粉等毒品被稱為「俱樂部藥品」,本身就具有娛樂性、發泄性和發散性,「它們和娛樂圈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繫」。

因此,吸毒事件在娛樂圈中頻發,並不奇怪。

毒品亞文化

包房的門緊閉著,震耳欲聾的「嗨曲」經過隔音材料的過濾,在外面只是隱隱得聞。

推門進去,一股明顯異於菸草的味道瞬間直衝入腦。

朋友的朋友介紹的、曾在幾個飯局上有過一面之交的朋友站起來熱情地招呼你坐。

還沒等你喝上口飲料或者啤酒喘喘氣,一隻手便伸到你面前,手背上堆著短短一道白色的粉末:「來,哥們兒,玩玩。

這樣的場景,絕不是玄幻文學作品中想像力的馳騁。

《南都娛樂周刊》一位資深娛記就在採訪明星涉毒事件時,遇到一位曾這樣被圈中人邀約一起吸毒的樂隊經紀人。

不管大腕還是無名小卒,在集體性的吸毒派對中,他們以毒結緣並視彼此為知音,加上新型毒品不斷被按需開發,這些現象其實在宣告著一種吸毒亞文化的形成——吸毒不再僅僅是滿足自己的毒癮,而毒品已經成了娛樂圈或其他城市亞群體中人際交往的新工具。

在娛樂圈等特定群體內,「high」甚至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時尚,一個用來劃分是不是「同類」、是否具有共同審美和生活趣味的標準。

2009年,滿文軍夫婦將生日宴會辦成吸毒派對的事件曝光後,一名叫塗紫凝的新加坡歌手主動出來披露歌手吸毒內幕:吸毒歌手當中有的大牌是擺譜耍酷,有的新人則是為了跟前輩混熟、爭取更多成名機會。

在塗紫凝看來:「滿文軍老婆李俐肯定不是販毒的,只是做了回東,給朋友們提供了毒品,我知道有人會把請朋友吸食毒品作為最高的待客之道,就跟請客吃飯一樣。

」如果被「抬舉」的一方不吸,「就肯定玩不到一起」。

這裡面涉及到新人跟前輩的關係,即便前輩已經過氣,但「他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有他的傳說」,新人想要獲得更多的演出機會,需要前輩提攜......給你吸,是看得起你!給你吸,才能打進他們的圈子。

上文提到的那位經紀人為了不得罪對方,選擇了較為「圓滑」的方式脫身——借「上廁所」的理由「尿遁」了。

但還有位主要出演文藝片的演員說,圈內一群吸毒的藝人以毒品為紐帶,結成小團體,組織「high局」。

被這種「high局」叫到的藝人,哪怕並不情願,為了維護人脈關係,也不得不去。

所以,只要跟這個小圈子裡的人還有來往,就無法斷絕毒品。

江蘇省行政學院講師、社會學博士韓丹用了幾年時間,先後與60多名吸毒者做了面對面的訪談。

他在研究論文《吸食新型毒品的亞文化視角分析》中指出:「在個體從初次接觸搖頭丸、K粉、麻古到徹底成為新型毒品吸食者的過程中,群體亞文化氛圍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個主要成員吸毒的小群體,新加入的成員會通過一對一的模仿,逐漸學會新型毒品吸食的技能和方法,導致吸毒行為快速蔓延。

在這個過程中,群體成員對毒品的態度也會逐漸改變,從恐懼、刺激,到習以為常,最終使吸毒成為根深蒂固的嗜好。

此時,被亞文化群體共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都「中了毒」,這也會對個體形成文化壓力。

害怕被團體排斥、害怕無法融入的心理,讓群體成員最終忠誠地拜倒在毒品的圈子圖騰之下。

禁毒,讓文化反擊文化

北京,沿東四環上京瀋高速,第六個出口處屹立著一塊路牌,指示著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的方向。

此處已經靠近六環,有著城鄉結合部的典型面貌,附近少有大規模的居民區,多是廠房和倉庫,禁毒教育基地就坐落其中。

這是一片由數棟排列工整的小樓構成的院子。

6月的午後兩點,陽光曬得院內水泥路面反著光,走在路上的人幾乎可以聽見自己皮膚被曬焦的爆裂聲。

在一棟外牆面畫著大幅罌粟花的小樓里,一場名為「癮型人」的「多媒體音樂心理劇」正在進行首次帶妝彩排。

幾天後的6月26國際禁毒日,這部創造性地以創新藝術形式反映當代社會各種成癮問題的劇目將舉行首場公演。

「對抗已經形成的吸毒亞文化,單憑居高臨下的『教育』太落伍了。

」石建春說。

多年的禁毒教育工作使他接觸過不少吸毒者。

隨著新型毒品的快速發展,他所看到的吸毒者群體越來越顯示出年輕化的趨勢。

這些追求「前衛、時尚、狂歡、刺激」高峰體驗的青少年反感說教,嘲笑權威,對老套枯燥的禁毒宣傳嗤之以鼻,很難有什麼能吸引他們的注意,更不用說打動他們的心。

而對峙、指責,或者對他們施加道德壓力,只會招致更兇狠的逆反。

也許只有以文化來反擊文化,才能讓意識層面的問題得到解決。

2005年,曾10次登上《時尚》雜誌封面的英國超模凱特·摩斯又登上了英國《每日鏡報》的頭版,不過這次的標題是《癮君子凱特!》。

醜聞曝光後,一向視其為時尚偶像的粉絲們頓時大嘩。

LV、CHANEL等奢侈品牌隨即宣布終止與凱特的商業合同,BURBERRY也打消了與她第八次續約的打算。

如果不是她及時公開承認錯誤,向公眾道歉並承諾戒毒,就連老東家H&M這根救命稻草也抓不住。

這就是主流文化的力量。

相形之下,我們的主流文化在面對亞文化威脅時,似乎反擊力度欠奉。

滿文軍事件後,與他有交情的圈中好友大多以「鴕鳥政策」來迴避媒體,實在躲不過就以「很震驚」、「很意外」之類不痛不癢的套話回應,連利於行的逆耳忠言都鮮有耳聞。

這或許是為什麼,許多網民在評論娛樂圈涉毒新聞時留言說:「明星吸毒很正常。

」對主流文化的認同,遠比不上對吸毒亞文化群體的高度容忍和漠視。

而這也是為什麼,石建春所在的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會想到聯合中央戲劇學院,在話劇最成氣候、也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北京,創作出這樣一部前所未有的「音樂心理劇」,放下架子,還原現實,用藝術又真實的悲歡離合喚起觀賞者的共鳴。

「我們必須創造足夠強大的主流文化來對抗吸毒的亞文化,以平等、影響的角度來達成說教和灌輸無法完成的任務。

」石建春說,基地已經和中央戲劇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爭取以後每年的禁毒日,都能推出一部探討吸毒亞文化產生機制的劇目。

下午5點鐘,彩排圓滿完成。

觀眾們回味著留在記憶中的精彩片段,陸續走出劇場。

基地的院子裡,一群年輕的禁毒志願者恰好也將結束他們的參觀和學習。

在刻著基地全稱的石碑前,他們打出一面由全體成員簽名的旗幟,合影留念。

白色的旗幟上,深藍色的大字分外醒目:「珍惜生命,遠離毒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明星吸毒前後對比照:蕭淑慎變肥婆大炳去世

娛樂圈涉毒明星不少,很多明星吸毒前都曾是美女、帥哥,性感無敵,魅力無窮。但吸毒後,無論是面容還是精神都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面容憔悴,精神恍惚,令人大跌眼鏡。吸毒對明星來說,打擊是全方位的,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