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當過的腦殘粉:粉的是明星,也是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5年10月24日,澳門,韓國組合BIGBANG澳門演唱會。

(IC 圖)

丫丫終於忍不了經紀公司對藝人的規劃了,她在微博上寫下四個字:「請專業點」。

這四個字,像一個暗號,把同類聚在一起。

這條微博,最終獲得了幾千條轉發。

「不用寫太多,懂的人自然懂」,丫丫說。

關注她微博的,大都是這個藝人的粉絲,自然懂她說的是什麼。

丫丫今年30歲了,在韓粉圈裡非常活躍。

她從90年代末期開始接觸「韓流」,堪稱中國第一代「韓粉」,也始終身處「哈韓」一線,H.O.T、神話、東方神起、SuperJunior、BIGBANG、EXO……各個時代的韓國男團她幾乎都追過。

深受韓國流行文化影響的她,在大學裡輔修了韓語專業,畢業後也選擇從事了相關的文化傳媒工作。

看到TFBOYS粉絲為偶像所做的花樣繁多的生日應援報導後,丫丫不以為意地說,「這些其實並不新鮮了,像我們這些追韓星的人早就開始做這些應援了。

變化的,是應援背後的東西。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在的粉絲,已經和以往大為不同。

他們所追求的,早已不局限於偶像本身。

「人少力量大」

韓流始祖H.O.T

丫丫特別能理解TFBOYS粉絲的那種心情,到現在,她都還記得「五千隻千紙鶴」的事情。

丫丫喜歡的第一個韓國偶像是堪稱「韓流」始祖的H.O.T。

上世紀90年代末期,韓國的流行音樂開始進入內地。

韓國歌手和組合,對還不發達的內地娛樂工業產生巨大衝擊。

一批對新鮮事物接受度極高的中小學生成為了最早的「哈韓族」,他們開始模仿韓國偶像的服飾髮型,佩戴印有H.O.T照片的胸牌等。

彼時,電視、廣播、雜誌等傳統媒體是粉絲獲知偶像信息最重要的渠道。

那時候追星就是買雜誌,像《當代歌壇》、《COOL輕音樂》(現已改名為《COOL當代歌壇》)等。

」在丫丫的記憶中,早在近20年前的「H.O.T時代」,粉絲們就已經互相聯絡,組成類似於今天粉絲站的組織。

「當時主要靠寫信、打電話來聯繫,搞一些簡單的應援活動。

萬人大簽名、電台點歌、折千紙鶴什麼的。

」丫丫曾經和三個同校女生折了五千隻千紙鶴,每個千紙鶴上都寫著「H.O.T我愛你」。

這個工作,足足花了她們一個月的時間。

與現在動輒「海陸空聯動」的應援活動相比,當年的追星方式顯得有些「寒酸」,但H.O.T將韓流吹進中國,培養了第一代「韓粉」,也把「韓式應援」帶進內地。

此後東方神起、SuperJunior、BIGBANG等偶像組合及多部韓劇相繼走紅,韓星們還發行中文歌曲,到中國開演唱會、粉絲見面會,拍攝影視劇、綜藝節目等,與此同時,網絡媒體不斷發展壯大,粉絲得以在第一時間獲得與偶像相關的訊息,大量模仿韓國粉絲的追星模式也更加流行。

粉絲們建立粉絲站、製作應援物、統一應援口號、集資為偶像購買禮物等,而這些活動如今幾乎成為中國粉絲追星的主流模式。

權志龍和Angelababy

雖然韓粉追星的活躍度很高,但人群基數並不太大。

以BIGBANG組合隊長權志龍為例,近年來他在中國的歌曲傳播和話題討論度都是最高的,而且還擁有韓紅、Angelababy等眾多明星粉絲,可以算是在內地最火的韓國頂級偶像,但其微博粉絲數也僅為一千四百多萬,為何炅、謝娜等明星粉絲數的六分之一左右。

我們的陣仗沒有他們(TFBOYS粉絲)那麼大就是了,他們應該是現在中國最能幹的粉絲了,韓粉也比不了。

」丫丫說。

韓粉的特點是「人少力量大」,「和整個粉絲圈相比,韓粉圈是一個小圈子,只是我們的追星模式是中國以前沒有的,而且大家年齡普遍偏小,很容易被煽動,也很熱情,比較活躍。

最近幾年,中國本土的小鮮肉開始崛起,以前的韓粉也開始分流。

很多以前「哈韓」的人開始追TFBOYS、鹿晗、吳亦凡等人。

「我個人覺得現在韓流已經不是大勢了,哈韓的人的確不算特別多了。

」丫丫說。

但同時,這些粉絲也把之前從韓國學來的應援模式,擴散開去。

「一個人可以愛另一個不相干的人愛到那種程度」

2005年8月25日,杭州延安路上,「玉米」遊說一位行人為李宇春投票。

(@視覺中國)

劉可現在已經不追星了,誰也不粉了。

大學畢業後,她就結婚,成了全職太太,一心撲在家庭上。

但是2005年,為自己喜歡的明星走上街頭的那段經歷,卻不那麼容易忘記。

「玉米無處不在,小宇無可替代!請大家支持08號超級女聲李宇春!」2005年8月20日,《超級女聲》五進三比賽結束後的第二天,幾十位「玉米」(李宇春粉絲),相互在背上貼起李宇春的照片。

他們大多二十幾歲,但組織嚴密,隨後,這些人手持橫幅、海報,在成都的太升南路上,開始齊聲呼喊口號。

劉可當時就在隊伍里。

「我們組織活動主要是通過百度貼吧和QQ群。

當時貼吧上有許多同城拉票活動通告,寫著時間、地點以及聯絡人的聯繫方式,想參加的,直接打電話過去說一聲,就可以了。

2005年《超級女聲》

如果說韓粉的流程化追星還僅限於圈子內部,能讓普通電視觀眾用付費投票方式來「追星」的《超級女聲》,則變成真正的全民狂歡。

2005年8月26日,《超級女聲》總決賽當晚的收視率達到11.65%,這一紀錄至今仍無人打破,堪稱中國綜藝史上的奇蹟。

李宇春更是收穫了三百五十多萬條簡訊投票,最終獲得冠軍。

她也因此獲得中國第一位「民選」偶像的稱號。

經此一役,粉絲群體由韓式應援再次進化。

從這屆「超女」開始,粉絲們開始越來越流行為自己起一個統稱。

隨著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何潔等選手一起成名的,還有她們的粉絲「玉米」、「筆親」、「涼粉」、「盒飯」。

雖然早前韓國組合的粉絲已經出現類似做法,例如東方神起粉絲名為「仙后」,SuperJunior粉絲名為「妖精」,但當時主要是在粉絲圈流傳,無論是人氣還是影響力都不及「超女」粉絲。

「有了名字,就覺得很有歸屬感吧,大家都有一個名字,喜歡的都是一個人,那就是自己人的感覺。

劉可說。

2005年之後,幾乎每個明星的粉絲都會為自己取一個與偶像相關的名字,楊冪的「蜜蜂」,胡歌的「胡椒」,劉詩詩的「小獅子」……粉絲名稱儼然一張名片,成為粉絲追星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身份認證。

「當時我看『快男』前60名的比賽,這60名每個都有自己的粉絲,都有自己的那種應援。

」資深娛樂媒體人孟靜回憶道,當時有個明星在台上,「戴著個草帽,下面他的粉絲也都戴著草帽,這就是他們統一的標識。

讓她印象最深的也是「超女」。

2005年的「超級女聲」剛剛結束,她便深入採訪了玉米群體,「真正形成大眾化的有組織的粉絲群體就是從選秀開始,他們非常有章法,是最早開始做程式化管理的粉絲群體。

他們也搞慈善、整體應援等,都有一套規範。

除了前所未有的組織能力外,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追星不再僅限於學生和年輕人,粉絲構成範圍擴散到一些高階層人士。

以前粉絲都是低齡化的,從李宇春開始出現了一些成年人粉絲,有很多年紀已經很大,也有一定社會地位。

讓孟靜印象最深的是作家王海鴒,她同時也是《牽手》、《中國式離婚》等電視劇的編劇。

到現在,孟靜都能回憶起王海鴒對她說的那番話:「我年輕時曾經在一個海島上當兵。

那時,每次覺得非常寂寞的時候就會去海邊,看月亮從海上升起。

幾十年後,當我在電視上看到李宇春時,好像又看到了月亮從海上升起,這讓我覺得回到了青春時代。

「這個比喻讓我覺得很感動,」孟靜說,「當下那一刻就覺得一個人可以愛另一個不相干的人愛到那種程度。

青春的幻想

2013年4月13日,南京,崔健2013全國巡演南京演唱會現場。

他面前,中國最早的一批粉絲,已近中年。

(IC圖)

十幾年裡,人會變,粉的明星,當然也會變。

丫丫已經換過好幾個明星了,每換一個,就會重開一個微博帳戶,仿佛在跟過去道別,然後,重新開始。

她現在粉著一個韓國組合,但並不願意透露組合的名字。

她擔心會被其他粉絲認出來,這種總換明星的做法,在圈子裡還是一種忌諱。

「最早成為一個明星的粉絲,肯定是因為發自內心地喜歡他,但真的加入了粉絲圈,特別是像我這樣混到了大大級別的(有能力策劃組織應援活動的粉絲頭目,在粉絲群體里有一定影響力和話語權),不可能只是為了追星繼續堅持下去了。

」丫丫解釋自己常換明星的做法。

她覺得相比於從偶像身上尋求精神寄託,自己在追星過程中獲得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更令她充滿動力,「大家願意相信我,我說一句話,會有很多人去響應,這讓我更有滿足感和成就感。

像丫丫這樣需要不斷在粉絲圈尋求存在感的人很多。

孟靜曾經在與「玉米」的交流中得知,在這個群體中,有一部分人並不是特別喜歡李宇春本人。

「我問她們為什麼要加入『玉米』,她們說是尋找認同感,」孟靜回憶道,「他們生活中其實沒有什麼渠道去結交朋友,然後通過『玉米』這個組織結交了朋友,他們互相幫助,比如說找工作、互相介紹朋友,在那個組織裡面找到了自己的終生幸福。

2000年,韓流始祖H.O.T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中國內地舉辦演唱會,如果以此計算,「韓式應援」已經在中國發展了16年;如果從萬人空巷的2005年《超級女聲》播出算起,將應援「中國化」也已經有了11年的歷史。

在這期間,粉絲從「獨樂樂」發展為「眾樂樂」。

層出不窮的偶像出現又消失,「不斷更迭換代,你就可以不斷有粉的人,」孟靜說,「很多粉絲其實非常喜新厭舊,他們當下的情感可能是真實的,但那個情感持續的時間是很短的,所以娛樂工業就大量地複製出這樣的藝人。

但無論怎麼變,粉絲們基本都沿用了同一種追星方式,他們是有組織、成規模的一個群體,擁有同一個名字,通過各種媒介去主動宣傳偶像,為偶像的職業發展保駕護航。

在這樣的過程中,有的人——比如丫丫——自己也成為了所在群體中的「偶像」。

與以往的「明星-粉絲」關係大不一樣,現在的粉絲們,已經深度介入到娛樂工業的體系當中。

「反正我那個時代是沒有歌友會的。

」孟靜在接受本刊採訪時回憶了自己的年少時光,讀小學時,她會和同學在班裡討論TVB的女演員,比如吳美珩、曾華倩、張曼玉誰更漂亮,也會在書本上貼各種明星貼紙。

「我有同學就給譚詠麟寫過信,但是沒有人理他,信都不知道寄哪兒去了。

還有那些迷劉曉慶的人就寄到北影廠,她都是一麻袋一麻袋地收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內地的追星方式可以用「遠遠的仰望」來形容。

與如今粉絲的組織化、專業化、高戰鬥力不同,粉絲之間最激烈的爭論,也無非是班級里分成「譚詠麟派」和「張國榮派」,爭論哪個更帥,哪個歌聲更動聽。

似乎不可企及的距離反而可以粉絲帶來更多簡單的快樂。

雖然偶爾也會出現逼父賣腎,只為求見偶像劉德華一面的「楊麗娟式追星」,但畢竟偏激的個案不能代表整體。

在接受記者採訪前的幾周,丫丫因為搬家,將十幾年來購買的明星海報、雜誌一併處理掉了。

「當初買的時候,我還是個中學生,現在已經30歲了。

把它們打包賣掉的時候,好像是在和我的青春告別一樣。

」講到這裡,丫丫的聲音有些傷感,「我覺得不要把粉絲妖魔化,以前那種簡單的追星也好,現在這種有組織的追星也罷,說白了,粉絲追的都是自己的一個幻想而已。

年輕不就是要幻想?誰的青春里沒有一兩個偶像讓自己幻想一下呢?」
(劉可為化名)

《Vista看天下》團隊出品

做最好看的新聞故事

微信公眾號搜索「看天下」添加關注

商務合作請聯繫QQ:279849326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鹿晗慶生粉絲拚命 瘋狂韓粉調查

4月19日,超人氣偶像鹿晗在北京天壇體育場舉辦「2015鹿晗足球春日會」,用這種特別方式慶祝自己的25歲生日,全場比賽之中鹿晗總共打入三粒入球。在現場採訪環節,鹿晗現場自曝自己也會關注中超、特別...

斑斕應援海,屬於你家愛豆的是哪一款?

劇淘君哈了小半輩子的韓,但也不是很大年紀,最起碼東方神起(5人)劇淘君還都能叫聲偶吧~~好,正題!在韓國,最古老、最普遍的應援方式就是顏色應援。但如果你舉錯螢光棒是會被鄙視,所以,在追星這條不歸...